人物风采

校园风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概况

朱绍侯教授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来源: 人物风采    作者: 校宣   发布日期: 2019年12月18日 08:25   

2019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关于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我校朱绍侯教授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大离退休干部在缔造和捍卫新中国的艰苦斗争中,在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劳,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大离退休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珍惜光荣历史,不忘革命初心,永葆政治本色,积极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支持者和模范践行者,自觉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服务社会、造福百姓,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进一步引导激励广大离退休干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中央组织部决定:授予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站东社区老党员先锋队等150个离退休干部集体“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地区办事处退休干部郑福来等450名离退休干部“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老骥伏枥 桃李天下

——河南大学朱绍侯先生先进事迹

朱绍侯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内史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军功爵制度、户籍制度、治安制度的开拓者之一。朱先生生于1926年,1948年考入东北大学教育系,1949年转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54年研究生毕业,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1998年退休。先生还曾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史学会会长、《史学月刊》编委和顾问,还受聘为徐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顾问等。退休后,朱先生依然笔耕不辍,诲人不倦,献计黉宮,硕果累累,倍受称赞。

一、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一直以来,朱绍侯先生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笔耕不辍,秉烛先行

从1954年至今,朱绍侯已在河南大学度过了六十多个春秋。这里有他牵挂的学生,有他热爱的事业,有以书为伴、安静做学问的生活。先生在一座安静的小城里守着一所大学,也守住了内心对学术的虔诚与热爱。

在河大工作的60多年里,先生笔耕不辍、厚积薄发,出版了《雏飞集》《朱绍侯文集》《朱绍侯文集(续集)》《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等学术专著、个人著作集8部,主编教材、著作13部。其中,他主编的已经“40岁”的《中国古代史》是后学必读经典,修订改版多达五次,发行量高达一百二十万册,全国60%以上的高校历史院系至今仍作为教材在使用;他用60年时间完成了对秦汉军功爵制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军功爵制试探》《军功爵制研究》《军功爵制考论》等著作,成为国内唯一对秦汉军功爵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权威学者。

“笔耕不辍,老而弥坚”是对先生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先生不会使用电脑,便用传统的手写方式著书立说。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至今仍每天坚持读书写作六小时以上。一年发表五六篇论文,三四年出版一本著作,对他来说还是极平常的事情。近几年,先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历史教学》《史学月刊》《中原文化研究》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尤其是2016年5月31日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历史研究的使命》,阐述了历史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2016年10月15日发表的《贾谊民本思想浅析》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三、诲人不倦,桃李芬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朱绍侯把“老师”二字看得重如泰山。先生不但自己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还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并积极提携帮助年轻教师,可谓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

课堂上,他严谨认真,每次上课时都会拿着十几页密密麻麻手写而成的讲稿,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讲台下,他平易近人,对于学生们的请教从不拒绝,无论自己多忙,都能热情相待,倾力相授。

学术上,朱绍侯鼓励学生创造,不以资历论英雄,“想做就去做,要做就做好”,在他的支持下,一些学生在本科时都多次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事业上,朱绍侯珍视人才,乐于提携,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1984年从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朱绍侯先生的介绍下得以留校,成为历史系的一名老师,开始了在河大25年的教学生涯。张倩红表示,“跟着朱老师在河大做学问的那段时光,是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润物无声,谢良师,难忘校园多雨露;凌云有志,勉学子,莫愁前路少人梯。”这是一位毕业生写给朱绍侯的谢师词。在学生龚留柱眼中,朱绍侯“眼神是慈祥的,脸色是和蔼的,腰身是谦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底是平和的,灵魂是宁静的”,跟随朱绍候从事学术研究的几十年,先生的为人处世深深影响着他,对他而言弥足珍贵。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改,朱绍侯用他作为一位老师特有的严谨、宽厚、关怀铸成了一座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不断前行。

四、献计黉宮,誉满身前

2017年,河南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实现了重返“国家队”的梦想,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谈到河大的发展历程,先生落泪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河大走了过来。希望我们在‘双一流’学科的基础上,既脚踏实地又开拓创新,继续加快发展,争取早日成为‘双一流’学校”。先生建议学校的发展应“软件”与“硬件”并重。“要建设‘双一流’学校,首先还是要重视学术研究,重视人才培养。”他说,教师应注重学术素养,潜心学术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把河大良好的教风延续下去。在充实“软件”的同时,学校的“硬件”也要不断完善。“河大要更加重视理工类学科的建设,完善仪器设施,利用先进的设备助力学术研究的发展。”2017年9月,为纪念河南大学建校105周年,朱先生被评为“感动河大人物”,颁奖词是:“再版了20多次的《中国古代史》,是他的奠基之作,也是后学必读经典。坚守60年,治学一辈子,用生命书写历史。先生有大智,善用智,智者长寿;先生活到老,写到老,永不言老。” “在历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期间,朱先生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学术精神,并作出了珍贵的史学贡献。”这是“2012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现场,主席团对先生的评语。

朱先生作为学者,他著作等身,作为老师,他严于律己,以德立范,桃李满天下;作为长者,他宽厚为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人淡如秋菊,落笔成瑰宝,世事变迁六十载,先生用他的坚守,为一代代学子树立起一座辉煌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