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凯教授
我是河大历史系八二届毕业生。留校后曾分别在教育系、科研处和校工会工作过。2007年退休,十八年来并未真正退下来,又同时是校关工委和督导组成员。去年年底,完全辞去。退休后的时光里,每天能在校园里呼吸新鲜空气,感到非常高兴。而且有幸被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目前除信陵诗社和老年棋协两个兼职,就是仍然坚持走路锻炼,实现一定强度和热量消耗,赋闲在家。
当今世界,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为代表的新时代,正深刻影响 着产业和社会,真诚希望我们的河南大学能继续跟随其步伐,争取更大的辉煌。
2025年除夕,有感填词一首,附后共享:
《水调歌头·乙巳除夕》
乙巳前除夜,灯辉映窗纱。欢声雷动四海,共庆此年华。回首往昔岁月,多少风雨兼程,感恩入诗家。旧梦随云去,新愿逐星发。
酒盈樽,歌绕梁,兴无涯。心潮澎湃处,展望信心加。愿得春风化雨,润泽人间万物,处处绽芳华。岁岁平安好,欢乐满天霞。

刘辰诞教授
《七律·贺“静音沉璧”公众号创办》
静听学苑起新声,
音绕书林志愈明。
沉墨千行传道远,
璧光万缕映心清。
名儒治学风华展,
雅士文章气象宏。
桃李满园承雨露,
春风化雨润菁英。



丁英俊教授
上图为2002届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致辞;下图为2008年奥运会上所照
河南大学是一所底色沉稳含蓄、底蕴丰厚内敛、底气充裕不华的学府。过去的将近113年的曲折发展史,她一再证明了自身的这些特点。
我从1978年3月初踏入河南大学的大门(当时的校名为“开封师范学院”)至今已经47年。历史上这所学校8易其名,我们这一代经历了3次。
刚来学校时,也没觉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感觉其建筑风格比较古朴典雅。至于内蕴厚重、传承有序什么的,倒没刻意留心。一是那时视野较窄,基本没走出过县城。二是也没有机会与外界进行比较。随着时光的延续,学业的深入,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年流转,一步步晋升职称,尔后又成为退休员工,才一点点发现、感悟,我们河南大学是那么值得人赞美、咏叹、敬重的一所黉门学府。就像陈放许久的老酒愈久弥香。她的道路是那样曲折坎坷,她的底色、底蕴、底气是如此不同凡响。
无论是建校之初林伯襄校长查铺的小马灯,还是中州大学时期的名流荟萃,特别是抗战期间的艰难跋涉、流亡山中办学;亦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院校拆分、折枝成林,也包括之后的一步步振聋发聩的奋争。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印迹,积累了丰厚的积淀。虽然也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一些机会,可在河大人韧性的坚持努力下,最终还是成为了根植中原的参天大树,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大批的人才。
一所学校的厚重,不是短期内可以堆砌起来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就拿我们这一届来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同学们争分夺秒汲取知识,老师们焕发青春循循善诱。入校后,由于时间短,新教材来不及编印,我们很多课程上课只能听课记笔记,没有解剖标本就陪着老师到郊外乱坟岗捡骨头制作简易的,尽管条件很艰苦,可大家学得仍是如饥似渴,如醉如痴。靠着历史传承下来的厚重的优良教风和学风,我们仍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学业。毕业留校后,我的老师又耐心地给我抠技术,教我技术分析和备课,还具体指导写教案或课时计划,那种无私的爱和亲切地关怀至今想起来都温暖如初。以至于到我成为老教师后,我也继续继承和发扬老传统,以身作则,做好传帮带,竭尽所能培养接班人。

2011年 郑开马拉松嘉宾解说时的照片
一所学校的底色、底蕴、底气正是靠着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才汇集而成。河南大学的沉稳厚重、不事繁华、含蓄内敛是一辈辈学人智慧的结晶。
如今,经历过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教育征程,见证过不同时代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河南大学,正站在新时代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上,在信息技术和AI背景的加持下,这座学府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基石,赓续百年荣光,不断开拓进取,向着更高的学术高峰攀登,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来源:“静音沉璧”公众号 2月12号